HTTP 基本概念
HTTP 是什么?描述一下
HTTP 是超文本传输协议,也就是
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
。
能否详细解释「超文本传输协议」?
HTTP的名字「超文本协议传输」,它可以拆成三个部分:
- 超文本
- 传输
- 协议
HTTP 是一个在计算机世界里专门在「两点」之间「传输」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「超文本」数据的「约定和规范」。
那「HTTP 是用于从互联网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协议HTTP」 ,这种说法正确吗?
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。因为也可以是「服务器< -- >服务器」,所以采用两点之间的描述会更准确。
HTTP 常见的状态码,有哪些?
1xx
类状态码属于提示信息,是协议处理中的一种中间状态,实际用到的比较少。2xx
类状态码表示服务器成功处理了客户端的请求,也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状态。
- 「
200 OK
」是最常见的成功状态码,表示一切正常。如果是非 HEAD 请求,服务器返回的响应头都会有 body 数据。 - 「
204 No Content
」也是常见的成功状态码,与 200 OK 基本相同,但响应头没有 body 数据。 - 「
206 Partial Content
」是应用于 HTTP 分块下载或断电续传,表示响应返回的 body 数据并不是资源的全部,而是其中的一部分,也是服务器处理成功的状态。
3xx
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请求的资源发送了变动,需要客户端用新的 URL 重新发送请求获取资源,也就是重定向。
- 「
301 Moved Permanently
」表示永久重定向,说明 请求的资源已经不存在了,需改用新的 URL 再次访问 。 - 「
302 Found
」表示临时重定向,说明 请求的资源还在,但暂时需要用另一个 URL 来访问 。 301 和 302 都会在响应头里使用字段Location
,指明后续要跳转的 URL,浏览器会自动重定向新的 URL。 - 「
304 Not Modified
」不具有跳转的含义,表示资源未修改,重定向已存在的缓冲文件,也称缓存重定向,用于缓存控制。
4xx
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发送的报文有误,服务器无法处理,也就是错误码的含义。
- 「
400 Bad Request
」表示客户端请求的报文有错误,但只是个笼统的错误。 - 「
403 Forbidden
」表示服务器禁止访问资源,并不是客户端的请求出错。 - 「
404 Not Found
」表示请求的资源在服务器上不存在或未找到,所以无法提供给客户端。
5xx
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请求报文正确,但是服务器处理时内部发生了错误,属于服务器端的错误码。
- 「
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
」与 400 类型,是个笼统通用的错误码,服务器发生了什么错误,我们并不知道。 「501 Not Implemented
」表示客户端请求的功能还不支持,类似“即将开业,敬请期待”的意思。 「502 Bad Gateway
」通常是服务器作为网关或代理时返回的错误码,表示服务器自身工作正常,访问后端服务器发生了错误。 「503 Service Unavailable
」表示服务器当前很忙,暂时无法响应服务器,类似“网络服务正忙,请稍后重试”的意思。
http 常见字段有哪些?
Host
客户端发送请求时,用来指定服务器的域名。
Host: http://www.A.com
有了 Host 字段,就可以将请求发往「同一台」服务器上的不同网站。
Content-Length 字段
服务器在返回数据时,会有 Content-Length
字段,表明本次回应的数据长度。
Content-Length: 1000
如上面则是告诉浏览器,本次服务器回应的数据长度是 1000 个字节,后面的字节就属于下一个回应了。
Connection 字段
Connection
字段最常用于客户端要求服务器使用 TCP 持久连接,以便其他请求复用。
HTTP/1.1
版本的默认连接都是持久连接,但为了兼容老版本的 HTTP,需要指定
Connection
首部字段的值为 Keep-Alive
。
Connection: keep-alive
一个可以复用的 TCP 连接就建立了,直到客户端或服务器主动关闭连接。但是,这不是标准字段。
Content-Type 字段
Content-Type
字段用于服务器回应时,告诉客户端,本次数据是什么格式。
Content-Type: text/html; charset=utf-8
上面的类型表明,发送的是网页,而且编码是UTF-8。
客户端请求的时候,可以使用 Accept 字段声明自己可以接受哪些数据格式。
Accept: */*
上面代码中,客户端声明自己可以接受任何格式的数据。
Content-Encoding 字段
Content-Encoding
字段说明数据的压缩方法。表示服务器返回的数据使用了什么压缩格式
Content-Encoding: gzip
上面表示服务器返回的数据采用了 gzip
方式压缩,告知客户端需要用此方式解压。
客户端在请求时,用 Accept-Encoding
字段说明自己可以接受哪些压缩方法。
Accept-Encoding: gzip, deflate
GET 与 POST
说一下 GET 和 POST 的区别?
Get
方法的含义是请求从服务器获取资源,这个资源可以是静态的文本、页面、图片视频等。
而POST
方法则是相反操作,它向 URI
指定的资源提交数据,数据就放在报文的 body
里。
比如,敲入了留言后点击「提交」,浏览器就会执行一次 POST 请求,把你的留言文字放进了报文 body 里,然后拼接好 POST 请求头,通过 TCP 协议发送给服务器。
GET 和 POST 方法都是安全和幂等的吗?
先说明下安全和幂等的概念:
- 在
HTTP
协议里,所谓的「安全」是指请求方法不会「破坏」服务器上的资源。 - 所谓的「幂等」,意思是多次执行相同的操作,结果都是「相同」的。
那么很明显GET
方法就是安全且幂等的,因为它是「只读」操作,无论操作多少次,服务器上的数据都是安全的,且每次的结果都是相同的。
POST
因为是「新增或提交数据」的操作,会修改服务器上的资源,所以是不安全的,且多次提交数据就会创建多个资源,所以不是幂等的。
HTTP 特性
你知道的 HTTP(1.1) 的优点有哪些,怎么体现的?
HTTP 最凸出的优点是「简单、灵活和易于扩展、应用广泛和跨平台」
- 简单
- HTTP 基本的报文格式就是 header + body,头部信息也是 key-value 简单文本的形式,易于理解,降低了学习和使用的门槛。
- 灵活和易于扩展
- HTTP协议里的各类
请求方法
、URI/URL
、状态码
、头字段
等每个组成要求都没有被固定死,都允许开发人员自定义和扩充。- 同时 HTTP 由于是工作在应用层( OSI 第七层),则它下层可以随意变化。
- HTTPS 也就是在 HTTP 与 TCP 层之间增加了 SSL/TLS 安全传输层,HTTP/3 甚至把
TCPP
层换成了基于 UDP 的QUIC
。- 应用广泛和跨平台
- 互联网发展至今,HTTP 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,从台式机的浏览器到手机上的各种 APP,从看新闻、刷贴吧到购物、理财、吃鸡,HTTP 的应用片地开花,同时天然具有跨平台的优越性。
那它的缺点呢?
HTTP 协议里有优缺点一体的双刃剑,分别是「无状态、明文传输」,同时还有一大缺点「不安全」。
- 无状态双刃剑
- 无状态的好处,因为服务器不会去记忆 HTTP 的状态,所以不需要额外的资源来记录状态信息,这能减轻服务器的负担,能够把更多的 CPU 和内存用来对外提供服务。
- 无状态的坏处,既然服务器没有记忆能力,它在完成有关联性的操作时会非常麻烦。
- 例如登录->添加购物车->下单->结算->支付,这系列操作都要知道用户的身份才行。但服务器不知道这些请求是有关联的,每次都要问一遍身份信息。
- 这样每操作一次,都要验证信息,这样的购物体验还能愉快吗?别问,问就是酸爽!
- 对于无状态的问题,解法方案有很多种,其中比较简单的方式用 Cookie 技术。
Cookie
通过在请求和响应报文中写入Cookie
信息来控制客户端的状态。- 相当于,在客户端第一次请求后,服务器会下发一个装有客户信息的「小贴纸」,后续客户端请求服务器的时候,带上「小贴纸」,服务器就能认得了了,
- 明文传输双刃剑
- 明文意味着在传输过程中的信息,是可方便阅读的,通过浏览器的 F12 控制台或 Wireshark 抓包都可以直接肉眼查看,为我们调试工作带了极大的便利性。
- 但是这正是这样,HTTP 的所有信息都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下,相当于信息裸奔。在传输的漫长的过程中,信息的内容都毫无隐私可言,很容易就能被窃取,如果里面有你的账号密码信息,那你号没了。
- 不安全
- HTTP 比较严重的缺点就是不安全:
- 通信使用明文(不加密),内容可能会被窃听。比如,账号信息容易泄漏,那你号没了。
- 不验证通信方的身份,因此有可能遭遇伪装。比如,访问假的淘宝、拼多多,那你钱没了。
- 无法证明报文的完整性,所以有可能已遭篡改。比如,网页上植入垃圾广告,视觉污染,眼没了。
- HTTP 的安全问题,可以用 HTTPS 的方式解决,也就是通过引入 SSL/TLS 层,使得在安全上达到了极致。
- HTTP 比较严重的缺点就是不安全:
那你说下 HTTP/1.1 的性能如何?
HTTP 协议是基于 TCP/IP,并且使用了「请求 - 应答」的通信模式,所以性能的关键就在这两点里。
- 长连接
- 早期
HTTP/1.0
性能上的一个很大的问题,那就是每发起一个请求,都要新建一次TCP
连接(三次握手
),而且是串行请求,做了无畏的TCP
连接建立和断开,增加了通信开销。 - 为了解决上述
TCP
连接问题,HTTP/1.1
提出了长连接的通信方式,也叫持久连接。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减少了TCP
连接的重复建立和断开所造成的额外开销,减轻了服务器端的负载。 - 持久连接的特点是,只要任意一端没有明确提出断开连接,则保持
TCP
连接状态。
- 早期
- 管道网络传输
- HTTP/1.1 采用了长连接的方式,这使得管道(
pipeline
)网络传输成为了可能。 - 即可在同一个
TCP
连接里面,客户端可以发起多个请求,只要第一个请求发出去了,不必等其回来,就可以发第二个请求出去,可以减少整体的响应时间。 - 举例来说,客户端需要请求两个资源。以前的做法是,在同一个
TCP
连接里面,先发送 A 请求,然后等待服务器做出回应,收到后再发出 B 请求。管道机制则是允许浏览器同时发出 A 请求和 B 请求。 - 但是服务器还是按照顺序,先回应 A 请求,完成后再回应 B 请求。要是 前面的回应特别慢,后面就会有许多请求排队等着。这称为「队头堵塞」。
- HTTP/1.1 采用了长连接的方式,这使得管道(
- 队头阻塞
- 「请求 - 应答」的模式加剧了 HTTP 的性能问题。
- 因为当顺序发送的请求序列中的一个请求因为某种原因被阻塞时,在后面排队的所有请求也一同被阻塞了,会招致客户端一直请求不到数据,这也就是「队头阻塞」。好比上班的路上塞车。
- 总之 HTTP/1.1 的性能一般般,后续的 HTTP/2 和 HTTP/3 就是在优化 HTTP 的性能。
HTTP 与 HTTPS
HTTP 与 HTTPS 有哪些区别?
HTTP
是超文本传输协议,信息是明文传输,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。HTTPS
则解决 HTTP
不安全的缺陷,在 TCP
和 HTTP
网络层之间加入了 SSL/TLS
安全协议,使得报文能够加密传输。
HTTP
连接建立相对简单, TCP 三次握手
之后便可进行 HTTP
的报文传输。而 HTTPS
在 TCP 三次握手
之后,还需进行 SSL/TLS 的握手
过程,才可进入加密报文传输。
HTTP
的端口号是 80
,HTTPS
的端口号是 443
。
HTTPS
协议需要向 CA
(证书权威机构)申请数字证书,来保证服务器的身份是可信的。
HTTPS 解决了 HTTP 的哪些问题?
- HTTP 由于是明文传输,所以安全上存在以下三个风险:
- 窃听风险,比如通信链路上可以获取通信内容,用户号容易没。
- 篡改风险,比如强制入垃圾广告,视觉污染,用户眼容易瞎。
- 冒充风险,比如冒充淘宝网站,用户钱容易没。
- HTTPS 在 HTTP 与 TCP 层之间加入了
SSL/TLS 协议
。 - HTTP 与 HTTPS可以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的风险:
- 信息加密:交互信息无法被窃取,但你的号会因为「自身忘记」账号而没。
- 校验机制:无法篡改通信内容,篡改了就不能正常显示。
- 身份证书:证明淘宝是真的淘宝网,但你的钱还是会因为「剁手」而没。
可见,只要自身不做「恶」,SSL/TLS
协议是能保证通信是安全的。
HTTPS 是如何解决上面的三个风险的?
- 混合加密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机密性,解决了窃听的风险。
- 摘要算法的方式来实现完整性,它能够为数据生成独一无二的「指纹」,指纹用于校验数据的完整性,解决了篡改的风险。
- 将服务器公钥放入到数字证书中,解决了冒充的风险。
- 混合加密 通过混合加密的方式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,解决了窃听的风险。
HTTPS
采用的是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结合的「混合加密」方式:
- 在通信建立前采用非对称加密的方式交换「会话秘钥」,后续就不再使用非对称加密。
- 在通信过程中全部使用对称加密的「会话秘钥」的方式加密明文数据。
采用「混合加密」的方式的原因:
- 对称加密只使用一个密钥,运算速度快,密钥必须保密,无法做到安全的密钥交换。
- 非对称加密使用两个密钥:公钥和私钥,公钥可以任意分发而私钥保密,解决了密钥交换问题但速度慢。
- 摘要算法
- 摘要算法用来实现完整性,能够为数据生成独一无二的「指纹」,用于校验数据的完整性,解决了篡改的风险。
- 客户端在发送明文之前会通过摘要算法算出明文的「指纹」,发送的时候把「指纹 + 明文」一同
- 加密成密文后,发送给服务器,服务器解密后,用相同的摘要算法算出发送过来的明文,通过比较客户端携带的「指纹」和当前算出的「指纹」做比较,若「指纹」相同,说明数据是完整的。
- 数字证书
- 客户端先向服务器端索要公钥,然后用公钥加密信息,服务器收到密文后,用自己的私钥解密。
- 这就存在些问题,如何保证公钥不被篡改和信任度?
- 所以这里就需要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
CA
(数字证书认证机构),将服务器公钥放在数字证书(由数字证书认证机构颁发)中,只要证书是可信的,公钥就是可信的。 - 通过数字证书的方式保证服务器公钥的身份,解决冒充的风险。
HTTPS 是如何建立连接的?其间交互了什么?
SSL/TLS
协议基本流程:
- 客户端向服务器索要并验证服务器的公钥。
- 双方协商生产「会话秘钥」。
- 双方采用「会话秘钥」进行加密通信。
前两步也就是 SSL/TLS
的建立过程,也就是握手阶段。
SSL/TLS
的「握手阶段」涉及四次通信,可见下图:
SSL/TLS
协议建立的详细流程:
- ClientHello
- 首先,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加密通信请求,也就是 ClientHello 请求。
- 在这一步,客户端主要向服务器发送以下信息:
- 1)
客户端
支持的SSL/TLS 协议版本
,如 TLS 1.2 版本。 - 2)
客户端生产的随机数(Client Random)
,后面用于生产「会话秘钥」。 - 3)
客户端支持的密码套件列表
,如 RSA 加密算法。
- 1)
- SeverHello
-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请求后,向客户端发出响应,也就是 SeverHello。服务器回应的内容有如下内容:
- 1)
确认 SSL/ TLS 协议版本
,如果浏览器不支持,则关闭加密通信。 - 2)
服务器生产的随机数(Server Random
),后面用于生产「会话秘钥」。 - 3)
确认的密码套件列表
,如 RSA 加密算法。 - 4)
服务器的数字证书
。
- 1)
-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请求后,向客户端发出响应,也就是 SeverHello。服务器回应的内容有如下内容:
- 客户端回应
-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回应之后,首先通过浏览器或者操作系统中的 CA 公钥,
确认服务器的数字证书的真实性
。 - 如果证书没有问题,客户端会从数字证书中取出服务器的公钥,然后使用它加密报文,向服务器发送如下信息:
- 1)一个随机数(pre-master key)。该随机数会被服务器公钥加密。
- 2)加密通信算法改变通知,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「会话秘钥」加密通信。
- 3)客户端握手结束通知,表示客户端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。这一项同时把之前所有内容的发生的数据做个摘要,用来供服务端校验。
- 上面第一项的随机数是整个握手阶段的第三个随机数,这样服务器和客户端就同时有三个随机数,接着就用双方协商的加密算法,各自生成本次通信的「会话秘钥」。
-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回应之后,首先通过浏览器或者操作系统中的 CA 公钥,
- 服务器的最后回应
-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第三个随机数(pre-master key)之后,通过协商的加密算法,计算出本次通信的「会话秘钥」。然后,向客户端发生最后的信息:
- 1)加密通信算法改变通知,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「会话秘钥」加密通信。
- 2)服务器握手结束通知,表示服务器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。这一项同时把之前所有内容的发生的数据做个摘要,用来供客户端校验。
- 至此,整个 SSL/TLS 的握手阶段全部结束。接下来,客户端与服务器进入加密通信,就完全是使用普通的 HTTP 协议,只不过用「会话秘钥」加密内容。
-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第三个随机数(pre-master key)之后,通过协商的加密算法,计算出本次通信的「会话秘钥」。然后,向客户端发生最后的信息:
HTTP/1.1、HTTP/2、HTTP/3 演变
说说 HTTP/1.1 相比 HTTP/1.0 提高了什么性能?
HTTP/1.1
相比 HTTP/1.0
性能上的改进:
- 使用
TCP
长连接的方式改善了HTTP/1.0
短连接造成的性能开销。 - 支持 管道(
pipeline
)网络传输,只要第一个请求发出去了,不必等其回来,就可以发第二个请求出去,可以减少整体的响应时间。
但 HTTP/1.1 还是有性能瓶颈:
- 请求 / 响应头部(Header)未经压缩就发送,首部信息越多延迟越大。只能压缩 Body 的部分;
- 发送冗长的首部。每次互相发送相同的首部造成的浪费较多;
- 服务器是按请求的顺序响应的,如果服务器响应慢,会招致客户端一直请求不到数据,也就是队头阻塞;
- 没有请求优先级控制;
- 请求只能从客户端开始,服务器只能被动响应。
那上面的 HTTP/1.1 的性能瓶颈,HTTP/2 做了什么优化?
HTTP/2
协议是基于 HTTPS
的,所以 HTTP/2
的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。
那 HTTP/2
相比 HTTP/1.1
性能上的改进:
- 头部压缩
HTTP/2
会压缩头(Header)如果你同时发出多个请求,他们的头是一样的或是相似的,那么,协议会帮你消除重复的分。- 这就是所谓的
HPACK 算法
:在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一张头信息表,所有字段都会存入这个表,生成一个索引号,以后就不发送同样字段了,只发送索引号,这样就提高速度了。
- 二进制格式
HTTP/2
不再像HTTP/1.1
里的纯文本形式的报文,而是全面采用了二进制格式。- 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,并且统称为帧(
frame
):头信息帧和数据帧。 - 这样虽然对人不友好,但是对计算机非常友好,因为计算机只懂二进制,那么收到报文后,无需再将明文的报文转成二进制,而是直接解析二进制报文,这增加了数据传输的效率。
- 数据流
HTTP/2
的数据包不是按顺序发送的,同一个连接里面连续的数据包,可能属于不同的回应。因此,必须要对数据包做标记,指出它属于哪个回应。- 每个请求或回应的所有数据包,称为一个数据流(Stream)。
- 每个数据流都标记着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,其中规定客户端发出的数据流编号为奇数, 服务器发出的数据流编号为偶数
- 客户端还可以指定数据流的优先级。优先级高的请求,服务器就先响应该请求。
- 多路复用
HTTP/2
是可以在一个连接中并发多个请求或回应,而不用按照顺序一一对应。- 移除了
HTTP/1.1
中的串行请求,不需要排队等待,也就不会再出现「队头阻塞」问题,降低了延迟,大幅度提高了连接的利用率。 - 举例来说,在一个
TCP
连接里,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 A 和 B 的两个请求,如果发现 A 处理过程非常耗时,于是就回应 A 请求已经处理好的部分,接着回应 B 请求,完成后,再回应 A 请求剩下的部分。
- 服务器推送
HTTP/2
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「请求 - 应答」工作模式,服务不再是被动地响应,也可以主动向客户端发送消息。- 举例来说,在浏览器刚请求 HTML 的时候,就提前把可能会用到的
JS、CSS
文件等静态资源主动发给客户端,减少延时的等待,也就是服务器推送(Server Push
,也叫Cache Push
)。
HTTP/2 有哪些缺陷?HTTP/3 做了哪些优化?
HTTP/2
主要的问题在于:多个 HTTP 请求在复用一个 TCP 连接,下层的 TCP 协议是不知道有多少个 HTTP 请求的。
所以一旦发生了丢包现象,就会触发 TCP 的重传机制,这样在一个 TCP 连接中的所有的 HTTP 请求都必须等待这个丢了的包被重传回来。
HTTP/1.1
中的管道( pipeline)传输中如果有一个请求阻塞了,那么队列后请求也统统被阻塞住了HTTP/2
多请求复用一个TCP连接,一旦发生丢包,就会阻塞住所有的 HTTP 请求。
这都是基于 TCP 传输层的问题,所以 HTTP/3
把 HTTP 下层的 TCP
协议改成了 UDP
!
UDP
发生是不管顺序,也不管丢包的,所以不会出现 HTTP/1.1
的队头阻塞 和 HTTP/2
的一个丢包全部重传问题。
大家都知道 UDP
是不可靠传输的,但基于 UDP
的 QUIC
协议 可以实现类似 TCP 的可靠性传输。
QUIC
有自己的一套机制可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的。当某个流发生丢包时,只会阻塞这个流,其他流不会受到影响。TL3
升级成了最新的 1.3 版本,头部压缩算法也升级成了 QPack。HTTPS
要建立一个连接,要花费 6 次交互,先是建立三次握手,然后是TLS/1.3
的三次握手。QUIC
直接把以往的TCP
和TLS/1.3
的 6 次交互合并成了 3 次,减少了交互次数。
所以, QUIC
是一个在 UDP
之上的伪 TCP + TLS + HTTP/2
的多路复用的协议。
QUIC
是新协议,对于很多网络设备,根本不知道什么是 QUIC,只会当做 UDP,这样会出现新的问题。所以 HTTP/3 现在普及的进度非常的缓慢,不知道未来 UDP 是否能够逆袭 TCP。
参考书籍:《图解 HTTP》,我也做了笔记:我的笔记